樹合苑:從木材工場、釣蝦場到綠建築的鬼斧神工

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隱藏著一個充滿希望、用力實踐樸門 (Permaculture) 永續生態的綠建築。它既是一個匯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地方,更是一個專注培養人材的空間。樹合苑的創立可謂是經歷多年耕耘才得到的成果。始於2007年的合樸農學市集,經歷了十六年的發展歷程,凝聚社群,才有信心建立一個讓顆伴們共同實踐成長的園地。創辦人陳孟凱博士深信,令人嚮往的美好生活需要眾人合作、交流、扶持,共同活出簡樸生活,於是將其命名為「合樸農學市集」。

一步一腳印:從1.0到5.0 

由合樸到樹合苑,「一步一腳印」可謂其運營之道。陳孟凱把這十六年的進程分為五個階段,逐步強化城鄉之間的關連程度(關係人口),從而希望能為鄉村人口建立支持的網絡。在他看來,「合樸1.0」是以經營消費者及愛好者為主的階段。此時居於都市、對友善農食、食農教育有興趣的消費者會主動到市集購買有機、本地生產的農產品,並積極參與合樸舉辦的食農工作坊及產地見學。透過恆常的活動參與,消費者會逐漸成為愛好者,但他們多半只停留在出錢,鮮有出力的部分。

「合樸2.0」則是培訓志願者的階段,不少愛好者對合樸擁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因此願意出錢出力,協助合樸舉辦活動。此時,志願者與合樸的關係不再只是建基於金錢上,而是密切協作、共同成長的顆伴。

到了「合樸3.0」,陳孟凱開始把重心放在培養樹合苑工作人員,深入內部工作,累積營運經驗,好讓有興趣發展農業的學徒能慢慢加入這個領域。四年後進入「合樸4.0」,他創立了樹合苑創生學院,推廣斜槓創業,吸引認同友善農食理念的城市在職人士,逐漸投身成為「農食職人」。合樸發展至今已到達「5.0」的階段。隨著台灣社會急速老齡化,陳孟凱發現長壽經濟的潛力,繼而推行了2^(10) 合作社經濟模式,讓「壯世代」與青年合作創業。這種跨世代的合作不僅為前者提供展開第二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青年亦可藉此獲得左右業務發展方向的自主權。

從「1.0」到「5.0」,這條地方創生之路確實走得不易,但陳孟凱仍抱著「勞而不苦」的心態繼續前行:「可以辛苦,但心要不苦。」相信這番寄語不只受用於創業人士,更能啟發在各行各業打拼的大家。

釣蝦場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在這個植物、陽光、風、水交替流動的空間,身心均感到寧靜,與外頭的喧鬧街道形成強烈的對比。坐落於台中中清路的樹合苑,前身為一座釣蝦場,透過巧妙的空間規劃,營造出一個「溫室」,培育出一個又一個城鄉創生新力軍。

合樸農學市集從2014年初開始進行樹合苑的空間規劃,利用大大小小的二手棧板、汽車零件來劃分及裝飾空間。透光的天花既能讓植物吸收充足的陽光,又能提供自然採光,減少能源消耗。這個約160坪的貨櫃鐵皮屋配備完善,包括樹池書坡、以可回收物料搭建的有機雞舍、符合食品安全級的加工廚房、提供課程及工作坊的藍染小屋和豆腐製作小教室、實踐2^(10) 合作社經濟的咖啡部落,以及位於天台的菜園。

陳孟凱盡力讓這個有機綠洲的每一個角落,均符合樸門永續設計的元素和原則,因此設計了「生態廁所」。生態廁所內設有糞尿分離的便器,在大便槽下放置稻殻木屑、含分解菌種,透過轉輪使其與糞便充分混合,發酵並分解成水蒸氣及二氧化碳排放。此舉不但節約用水,還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一舉兩得。

這種費盡心思的空間規劃讓每個角落都得到充分利用,能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小農之餘,更能讓消費者透過工作坊進入「生產」的世界,一同實踐簡樸永續的美好生活。

Reference: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763/fullpage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