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十九世紀港口貿易的繁華之地—鹿港

鹿港是位於彰化縣的小鎮,在十九世紀為台灣的一個重要貿易據點。台灣人常常説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其中的鹿,指的就是鹿港。説起鹿港名字的由來,有人說早期在漢人還未大量遷入時,已看到鹿群的身影,所以被稱作鹿港;也有人說是因爲地形長的像鹿;更有人提及在舊時代,鹿港曾為米穀的集散地,而存放稻穀的倉庫又稱為「鹿」,象徵米穀對鹿港發展的重要性。雖然名字由來衆説紛紜,但也代表著鹿港有著濃厚的歷史感。

在鹿港這個文風鼎盛的地方,寺廟可算是比比皆是。要數台灣擁有最多寺廟的地方,除了台南,就是鹿港,其中最著名的為鹿港天后宮及龍山寺。寺廟在鹿港人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僅是他們的信仰中心,承傳先民的宗教信仰,更是他們的聚會場所,讓自己在煩囂的都市找到慢活的空間。

放大地方魅力 由返鄉青年開始

鹿港地傑則人靈,2012年起就有一群返鄉、移住青年為成就一連串地方創生的可能,成立了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同年更發起了保護鹿港的熱血運動(保鹿運動),行動包括淨化池塘、廣角鏡大隊、社區書櫥、夜訪鹿港、頂番鬧元宵、社區清掃、公共論壇等,透過結合鹿港文化及社區參與,加深青年對地方的關注及歸屬感,帶動他們成爲推廣、保存鹿港文化的行動者。保鹿運動集結越來越多夥伴,而大家也有共識行動需要由更獨立的組織發起,因此在2015年成立了社團法人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並開始與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共同主辦鹿港今秋藝術節,串連本地餐飲旅宿商圈,為提升地方生活消費及旅游體驗品質奠定基礎。

變成我們的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一詞,鹿港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地方創生,目的是透過提供就業機會、經濟及技術支援,讓社區的營造者協助發揮地方的特色,從而鼓勵青年回流、緩解城鄉發展不均等社會問題,同時推廣地方旅游。引用鹿港囝仔文化事業的創辦人張敬業先生的話:鄉愁可以號召青年,產業可以把人留下。」產業的發展空間讓青年返鄉的同時,青年也為保護當地生態、傳承文化而努力,與自己的社區構成雙向、互惠的關係。

除了凝聚社群,鹿港囝仔也致力營造台語友善的環境,保衛本土語言的發展。記得在首次探訪時,聽見敬業與他女兒的對話,全是以台語爲主。敬業解釋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很少接觸台語,稀釋了本土的語言文化。而建構友善母語的環境應從家庭生活做起,開始跟孩子講台語則是第一步,再慢慢延伸至社區,繼而塑造以台語為基礎的多元語言環境。

地方創生不能一蹴而就,除了當地人(包括政府及居民),我們也能透過擔任不同的角色參與地方創生。交流團旨在連結居民及旅客(短期居民),讓參加者活在地,深入當地文化,並對自己的社區進行反思,有別於一般走馬看花式的旅行體驗。

參加了台中社區營造交流團的朋友,來收拾好行裝,準備好出發當鹿港的短期居民吧!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2016traveltw/18247 

https://tkfl.tw/taiwanese_for_kids_1/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