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充斥著競爭與淘汰的高壓,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社會流動停滯下的無出路如一座座大山般壓在我們身上時,當我們因這些大山所帶來的壓迫而變得抑鬱、敏感、困頓、無力時,「改變世界」、「追求內心所愛」通通淪為天荒夜談。「躺平」似乎成為了當下不是出路的「唯一出路」。常常掛在我們嘴邊的說話變成,「我們什麼都做不到」。積極推動以「合作社」的形式落實「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台灣慈濟大學邱奕儒教授嘗試告訴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答案,他堅持詢問「我們可以做什麼」,他說不需要一下子改變世界,或者看似很小的一步,或者「消費也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力量,讓自己成為問題解答,而非問題本身」。
來稿作者:陳佩兒、溫浩賢
這一幕發生在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暨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於2023年5月19及20日所舉行的題為「亞洲共享社群暨合作社論壇—日本、韓國、台灣之在地實踐與國際連結」的分享論壇上。來自日本、台灣和韓國長期參與合作社運動的研究員及前線工作者,深度分享他們在過去十數年間的實踐智慧,以及在不同社會環境下推動合作社運動所面臨的難題和解決方法。當一股「我們什麼都做不到」的社會氛圍縈繞我們時,這班前輩利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Commons或許是出路。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系主任潘毅教授介紹,Commons的含義很豐富,除由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斯壯(Elinor Ostrom)所定義的公共池塘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s)及其諸如城市共享(Urban Commons)或知識共享(Knowledge Commons)的現代延伸外;Commons也可以指具有「共建、共管、共享」價值的社區項目或組織,例如合作社(Cooperatives)和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以及讓所有人平等參與組織治理的機制(Governing Institutions)。但不管哪一種含義,Commons的存在,是希望為每一個人帶來平等、互惠互利、互相尊重和合作的美好生活。
用合作消費改善我們的世界
當我們困惑到不知道如何作出改變時,台灣慈濟大學的邱教授說,那就先改變我們慣性去超商、去大型超市的消費行為,轉而去光顧消費合作社或小生產者們。邱教授相信,藉由組織各式各樣的經濟合作社,集合大家的消費能力,組成消費合作社,透過「良心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我們可以有能力支持在地的生產合作社,形成「在地的循環經濟」。
他介紹說,慈濟大學的「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已在台灣花東地區開始了實驗性的第一步。當社會的資源不斷向城市傾斜時,部落的青年人不得不外出尋求機會,持續的外流使得部落逐漸凋零,留守的長者亦愈發孤獨和喪失自我價值。部落的空心化亦令到返鄉青農難以維持生計。於是消費合作社將返鄉照顧長者的阿美族部落婦女組織起來,以合作社的形式發展有機農業,解決她們的返鄉就業問題,同時亦以消費合作社的形式支持該農業發展,利己利人。提出「保證認購」的承諾,合作社還販賣由留守部落的長者所飼養的老母雞雞蛋——「部落長者福利蛋」。長者們透過養雞有寄託,還能將多餘的雞蛋運到合作社販賣,增加經濟收入,提高自我價值。
「良心消費」不僅讓每一元都可以切切實實落到小農及小生產者的口袋裡,亦讓他們的身影和踪跡可以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消費,原本斷裂、原子化的我們得以重新連結(Re-Connection),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連結,社區街坊的連結,不同族群間的連結,乃至人類與自然的連結。而透過連結,互助互利,方得延續。
台灣主婦聯盟第七屆理事主席李修瑋同樣認同共購(Collective Buying)的魅力。她帶領我們回顧了台灣主婦聯盟於90年代以共購(Collective Buying)解決食安危機的設立背景,及後來她們包括「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Table)、本地生產、自家認證、綠色生活等理念主張。過程中,她們貫徹以人為本地對待合作社的員工和社員。這一股共購的力量不僅僅體現在消費上,當大家的力量夠大後,主婦聯盟還積極將消費合作社的利潤撥出作為支援教育和公益工作的基金,回饋社會。最後,修瑋通過自身的經驗認為,「只要能夠集結大家的力量,一同互相協作,我們是能夠建立一何更好的社會的。」
獨自夢想只是夢,共同逐夢方成真
「我一直是一個想要改變社會,而不是適應社會的人。我有很多想法想要去實現。但在遇到iCOOP之前,我跟我身邊的人總是格格不入,我好奇怪。直到我遇到iCOOP,我找到了一班和我有共同想法的人,我找到了我的歸屬。」回顧她與iCOOP二十多年來共同成長,iCOOP合作生產者Sumigim執行長 Sunray HEO如是說。iCOOP是初創於1997年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合作社,貫徹以消費者合作社成員實踐創新,追求分享和合作,不忘初心的理念,截至2021年,其在韓國的會員高達31萬,擁有253間門店。
作為全職家庭主婦的Sunray於2002年與iCOOP相遇。當時韓國的食品安全困擾著每一位媽媽,Sunray也希望能夠為自己的小朋友提供健康且安全的食物。但市面上價格高昂的有機產品顯然是Sunray這樣的工薪階層所無法負擔。於是,她很努力在她所在的社區尋找這樣的產品,搜索資料讀書學營養知識,參加各種與營養相關的活動。但她這一切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家人的讚賞,反而招來不理解和漠視。直至致力於「讓普通人也得到有機產品」的iCOOP為她提供了一種可負擔的有機健康生活模式。Sunray順理成章成為了iCOOP消費者合作社的會員,並積極參加由iCOOP所組織和推動的各種以保護環境和關注食品安全為主題的活動,如學校餐飲的反GMO行動,消費者監察行動和親子有機農耕等活動。
之後,Sunray從消費者的身份轉變成為iCOOP的員工,主要負責推動和管理在地的消費者合作社,從以前的活動參與者搖身一變成為活動組織者。這一身份持續了十多年,直到幾年前,她再次轉變成為iCOOP旗下專門做紫菜(海苔)加工的生產者,運營著一間小型加工廠。每一次身份的轉變都伴隨著困難,是理念和身邊一班擁有共同理念和願意共同行動的同行者令其支撐下去。Sunray所堅持的理念,從她加入iCOOP開始就從來沒有變過。在她的工廠內,她和她的員工一同踐行著共同的理念:每個人都有食得健康、食得起有機食品的權利,支持堅持有機或永續農作的農民,致力改變現時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以破壞環境和犧牲工人權益的生產模式。
夢想的實現,從來都不是依靠競爭,而是依賴合作。這是Sunray和iCOOP教給我們很重要的一課。現時,Sunray一家生活在iCOOP在2017打造的槐山自然夢想公園社區內(Goesan Natural Dream Park),她的工廠也設於其中。每日Sunray會在社區內上班,會同社區夥伴(同時也是iCOOP會員)一起蒸桑拿、運動、到後山散步、到採取有機食材的餐廳吃飯、在康復中心定期做健康檢查等。走在社區內,Sunray會跟每一個碰面的社區會員打招呼,話家常。她的夢想,已成真。
合作力量大 大財團非不可撼動
作為一種挑戰當下資本壟斷的經濟方式,合作社(不管是消費合作社還是生產合作社)自然也免不了受到大資本的反撲和圍剿。日本消費者協同組合(合作社)聯合會政策規劃官Mina Waki總結自己的經驗,歸納出三個目前在日本推動合作社時遇到的難題,當中包括會員參與率下降、需求下降與市場競爭、以及經營成本上升。至於解決的方法,Waki認為需要重新審視大眾的需要,設計一些符合他們需求的服務與活動、開拓產品類型和調整價格、在推廣上結合現代的網絡趨勢,以及建立更深更廣的合作網絡,以在市場競爭中覓得發展空間。以制度環境(Institutional Framework)及相關的法律條文為切入點,日本協同組合聯盟(JCA)高級研究員Akira Kurimoto補充日本在制度上缺乏對合作社有利的政策亦導致日本合作社運動難以進一步推進。這反過來更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
韓國聖公會大學合作社管理學教授Seungkwon Jang和其博士生Jiyun Jeon在探討韓國合作社運動和公平貿易運動的推進上,強調了學校在推廣合作社和公平貿易公眾教育、促進多方(含政府、社區居民等)溝通合作和參與社區落地項目的重要性。作為公平貿易大學,聖公會大學設有專門推廣合作社和公平貿易理念的修讀課程,亦鼓勵和指導學生創建社團積極參與當區教育推廣行動,同時亦將大學的資源開放給當區的青年使用,如提供就業培訓課程和場地等,促進社區共融。
兩日論壇,七位嘉賓分享,無數個合作社運動中的失敗與收穫,有眼淚,有笑容。
想要通過合作社這一另類社會經濟模式扭轉大資本大財團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是否天荒夜談?是否蚍蜉撼大樹?這是合作社模式備受質疑的地方,亦是它需面對的持續挑戰。就連我們的參與者亦產生同樣的疑問。面對這樣的困惑,台灣主婦聯盟理事主席李修瑋站了起來,說,「我們站在了這裡,就是答案」。
Commons不是夢,共同逐夢可成真。
作者陳佩兒和溫浩賢分別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候選人、哲學碩士研究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原文網址: 來稿|Commons不是夢 共同逐夢可成真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130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