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組織者對話

當部落遇上長照,跳出安老的想像之旅
和平區是台中市面積最大的市轄區,但人口卻與其面積成反比。對於長照服務使用者及其家屬來說,這種地理條件既提高了外部長照服務使用的難度,也降低了服務的有效性,更無法為他們提供即時或全時的服務。因此過往部落一直面臨著難以發展長照網絡的窘境,而依賴外部照顧者並不是長遠之計。自2019年一月,台中市和平區達觀社區發展協會啟動了長照人才培育計畫,為參加者提供培訓,期望留下更多有心、有力、有長照相關技能及經驗的照顧者,滿足發展長照網絡需要的人力,從而逐步建立部落的照顧資源。 實現重症病人返家願望的神奇團隊 擴大長照人力資源,是推展在地居家照護生態圈的第一步。在創立伯拉罕共生勞動合作社不久後,伯拉罕的理事、部落長照服務的推手林依瑩為此合作社增添了新的元素,推出「All in One多元照顧模式」。AIO 能為個案提供一日多次、重症返家、空間美學、共生照顧的四包服務,突破時間、服務地點的限制,填補台灣普遍長照單位無法提供的服務。 AIO是一種更人性化的照顧模式,團隊會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專屬的照顧計劃,務求為患者提供更貼合他們需要的服務。透過照服員24小時貼身照顧、短時間密集的照顧,讓重症老人脫離長期臥床的人生,重拾生活自主的美好。此外,AIO也會提供在家以外場域的服務,讓重症老人也能到社區參與活動,重新連結他們與其他同在服務場域的社群成員(如部落青年、孩子),繼而促進青銀互動。 伯拉罕深信長照服務不應止步於失能個案,也需要回應個案的全家需求,包括其家屬、照顧者或外傭。因此,他們提供為期一年的喘息服務,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讓他們重新找回家庭功能。同時,他們亦推出「時間銀行」,照服員可選擇轉化三成工作時數為義務勞動性質,繼而把時數存起來,日後自己或家人需要使用長照服務時,便可以提領時數,從提供服務者變成服務受惠者,補助未來長照服務的使用。 AIO這種較全面的照顧服務模式打破了長照故有的印象,讓大眾了解長期照顧並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個探索共生經濟可能性的途徑。 為部落老人找一個伴 抑鬱、寂寞等負面心理狀態,在老人社群中十分常見,居住於部落裡的獨居長者更甚。為了讓老人重拾生命的意義,伯拉罕合作社與食二糧合作引入「友雞」生活共生計畫,為老人提供雞舍、母雞、台灣在地友善環境的穀物飼料等產蛋資源,讓療癒雞成為老人的好夥伴,填補他們心中的孤寂。透過照顧雞、打理雞舍、到社區角落「以雞蛋會友」,老人能進行另類的復能練習,「友雞」更能打開飼養人之間的話匣子,令部落長輩更願意穿梭社區中與他人互動。 此外,「友雞」生活也成為了飼養人的小經濟來源,社區長者既能靠賣蛋賺取收入,又能從「雞夥伴」生產的友善雞蛋中獲取蛋白質營養,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養雞戶更會把賣蛋經費,以支援公益餐點的方式回饋給社區。在獲得伯拉罕合作社的幫助的同時,部落長輩也透過找到自己在社群的角色,行有餘力地成為推動共生經濟的其中一個齒輪。這種共生、互助的關係是伯拉罕合作社獨有的魅力,也是推動部落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Reference: https://www.welfaretreasure.com/case-detail/141 https://www.ankecare.com/article/954-21621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4887 http://plahan.com.tw/hen/
當部落遇上長照,跳出安老的想像之旅
和平區是台中市面積最大的市轄區,但人口卻與其面積成反比。對於長照服務使用者及其家屬來說,這種地理條件既提高了外部長照服務使用的難度,也降低了服務的有效性,更無法為他們提供即時或全時的服務。因此過往部落一直面臨著難以發展長照網絡的窘境,而依賴外部照顧者並不是長遠之計。自2019年一月,台中市和平區達觀社區發展協會啟動了長照人才培育計畫,為參加者提供培訓,期望留下更多有心、有力、有長照相關技能及經驗的照顧者,滿足發展長照網絡需要的人力,從而逐步建立部落的照顧資源。 實現重症病人返家願望的神奇團隊 擴大長照人力資源,是推展在地居家照護生態圈的第一步。在創立伯拉罕共生勞動合作社不久後,伯拉罕的理事、部落長照服務的推手林依瑩為此合作社增添了新的元素,推出「All in One多元照顧模式」。AIO 能為個案提供一日多次、重症返家、空間美學、共生照顧的四包服務,突破時間、服務地點的限制,填補台灣普遍長照單位無法提供的服務。 AIO是一種更人性化的照顧模式,團隊會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專屬的照顧計劃,務求為患者提供更貼合他們需要的服務。透過照服員24小時貼身照顧、短時間密集的照顧,讓重症老人脫離長期臥床的人生,重拾生活自主的美好。此外,AIO也會提供在家以外場域的服務,讓重症老人也能到社區參與活動,重新連結他們與其他同在服務場域的社群成員(如部落青年、孩子),繼而促進青銀互動。 伯拉罕深信長照服務不應止步於失能個案,也需要回應個案的全家需求,包括其家屬、照顧者或外傭。因此,他們提供為期一年的喘息服務,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讓他們重新找回家庭功能。同時,他們亦推出「時間銀行」,照服員可選擇轉化三成工作時數為義務勞動性質,繼而把時數存起來,日後自己或家人需要使用長照服務時,便可以提領時數,從提供服務者變成服務受惠者,補助未來長照服務的使用。 AIO這種較全面的照顧服務模式打破了長照故有的印象,讓大眾了解長期照顧並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個探索共生經濟可能性的途徑。 為部落老人找一個伴 抑鬱、寂寞等負面心理狀態,在老人社群中十分常見,居住於部落裡的獨居長者更甚。為了讓老人重拾生命的意義,伯拉罕合作社與食二糧合作引入「友雞」生活共生計畫,為老人提供雞舍、母雞、台灣在地友善環境的穀物飼料等產蛋資源,讓療癒雞成為老人的好夥伴,填補他們心中的孤寂。透過照顧雞、打理雞舍、到社區角落「以雞蛋會友」,老人能進行另類的復能練習,「友雞」更能打開飼養人之間的話匣子,令部落長輩更願意穿梭社區中與他人互動。 此外,「友雞」生活也成為了飼養人的小經濟來源,社區長者既能靠賣蛋賺取收入,又能從「雞夥伴」生產的友善雞蛋中獲取蛋白質營養,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養雞戶更會把賣蛋經費,以支援公益餐點的方式回饋給社區。在獲得伯拉罕合作社的幫助的同時,部落長輩也透過找到自己在社群的角色,行有餘力地成為推動共生經濟的其中一個齒輪。這種共生、互助的關係是伯拉罕合作社獨有的魅力,也是推動部落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Reference: https://www.welfaretreasure.com/case-detail/141 https://www.ankecare.com/article/954-21621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4887 http://plahan.com.tw/hen/

實現永續城市的神隊友:東海大學
要認識東海大學校友會館,就不得不先介紹其主角——位於台中的東海大學。創立於1955 年 ,東大是一所享譽國際的的私立大學,其核心精神是博雅教育,透過提供多元的課程和理念,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作為一所重視永續影響力的大學,校方致力透過食農教育, 推廣社群支持型農業 (CSA),把對本地農業的支持由校園擴散至社區。 把CSA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 所謂社群支持型農業,目的是透過建立一種小農與消費者之間的共生及信任關係,重新連結 人和養活他們的土地。這種農業和糧食分配的社會經濟模式,起源於消費者對食物安全及環 保議題的關注。消費者普遍傾向支持有理念的小農,並向他們訂購農產品。這種直接的銷售方 式可以避免小農遭受層壓式剝削,讓他們獲得較穩定的收入。在這種模式下,小農不需要盲目 追求產量,更能接受對土地友善、有機健康的耕作模式,進而協助推廣友善農作。東海大學在 實踐CSA精神上可謂走在最前線,校方設立了有機農園租借服務,居民可以租借校園以友善 農法進行耕種。這種做法既能確保農作物的質素,又能身體力行支持小農,長遠與他們建立友 好關係,一石二鳥。 除此以外,CSA也十分重視在地社區食物消費,能向小農購入的食品,就不會在大型連鎖超市 選購,逐步建立符合地方生態的永續城市。東大為傳遞「吃在地」的訊息,舉辦了不少推廣社區 農業的課程及活動,把食農教育帶到社區中,進一步培育食農教育種子教師。透過種子教師計 畫,小農、社區夥伴及學生能交流合作,共同設計生態料理共食廚房的課程。此舉不僅能夠深化學校與社區的連結,也能讓參加者對本地農業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強化他們對在地社 區食物消費的意識。 校園內充滿書卷味的日式建築 東海大學校友會館早在1982年落成,座落於大學校園內,環境清幽,設備齊全。會館樓高三層 ,透過窗戶往外看,綠意盡收眼底。校友會館位於市區中心地帶,鄰近東海夜市及東海藝術街 ,讓訪客大飽口福眼福。 從校友會館出發往回走,一座獨具特色的復古建築瞬間映入眼簾——路思義教堂。由於東海 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路思義教堂便成了東大的校園象徵,其現代風格為主的建築設計更 為東大校園增添了不一樣的面貌,因此吸引了不少在地人及遊客到教堂參觀拍照。 沿路繼續前進,便會到達東海大學乳品小棧。這裡販售東大畜產系生產的乳製品,包括鮮奶、 優酪乳、優格、泡芙、冰淇淋、冰棒等產品,遠近馳名。 再步行約十分鐘,便會到達乳製品的原產地——東海大學實習農牧場。佔地五十公頃,此場域...
實現永續城市的神隊友:東海大學
要認識東海大學校友會館,就不得不先介紹其主角——位於台中的東海大學。創立於1955 年 ,東大是一所享譽國際的的私立大學,其核心精神是博雅教育,透過提供多元的課程和理念,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作為一所重視永續影響力的大學,校方致力透過食農教育, 推廣社群支持型農業 (CSA),把對本地農業的支持由校園擴散至社區。 把CSA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 所謂社群支持型農業,目的是透過建立一種小農與消費者之間的共生及信任關係,重新連結 人和養活他們的土地。這種農業和糧食分配的社會經濟模式,起源於消費者對食物安全及環 保議題的關注。消費者普遍傾向支持有理念的小農,並向他們訂購農產品。這種直接的銷售方 式可以避免小農遭受層壓式剝削,讓他們獲得較穩定的收入。在這種模式下,小農不需要盲目 追求產量,更能接受對土地友善、有機健康的耕作模式,進而協助推廣友善農作。東海大學在 實踐CSA精神上可謂走在最前線,校方設立了有機農園租借服務,居民可以租借校園以友善 農法進行耕種。這種做法既能確保農作物的質素,又能身體力行支持小農,長遠與他們建立友 好關係,一石二鳥。 除此以外,CSA也十分重視在地社區食物消費,能向小農購入的食品,就不會在大型連鎖超市 選購,逐步建立符合地方生態的永續城市。東大為傳遞「吃在地」的訊息,舉辦了不少推廣社區 農業的課程及活動,把食農教育帶到社區中,進一步培育食農教育種子教師。透過種子教師計 畫,小農、社區夥伴及學生能交流合作,共同設計生態料理共食廚房的課程。此舉不僅能夠深化學校與社區的連結,也能讓參加者對本地農業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強化他們對在地社 區食物消費的意識。 校園內充滿書卷味的日式建築 東海大學校友會館早在1982年落成,座落於大學校園內,環境清幽,設備齊全。會館樓高三層 ,透過窗戶往外看,綠意盡收眼底。校友會館位於市區中心地帶,鄰近東海夜市及東海藝術街 ,讓訪客大飽口福眼福。 從校友會館出發往回走,一座獨具特色的復古建築瞬間映入眼簾——路思義教堂。由於東海 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路思義教堂便成了東大的校園象徵,其現代風格為主的建築設計更 為東大校園增添了不一樣的面貌,因此吸引了不少在地人及遊客到教堂參觀拍照。 沿路繼續前進,便會到達東海大學乳品小棧。這裡販售東大畜產系生產的乳製品,包括鮮奶、 優酪乳、優格、泡芙、冰淇淋、冰棒等產品,遠近馳名。 再步行約十分鐘,便會到達乳製品的原產地——東海大學實習農牧場。佔地五十公頃,此場域...

樹合苑:從木材工場、釣蝦場到綠建築的鬼斧神工
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隱藏著一個充滿希望、用力實踐樸門 (Permaculture) 永續生態的綠建築。它既是一個匯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地方,更是一個專注培養人材的空間。樹合苑的創立可謂是經歷多年耕耘才得到的成果。始於2007年的合樸農學市集,經歷了十六年的發展歷程,凝聚社群,才有信心建立一個讓顆伴們共同實踐成長的園地。創辦人陳孟凱博士深信,令人嚮往的美好生活需要眾人合作、交流、扶持,共同活出簡樸生活,於是將其命名為「合樸農學市集」。 一步一腳印:從1.0到5.0 由合樸到樹合苑,「一步一腳印」可謂其運營之道。陳孟凱把這十六年的進程分為五個階段,逐步強化城鄉之間的關連程度(關係人口),從而希望能為鄉村人口建立支持的網絡。在他看來,「合樸1.0」是以經營消費者及愛好者為主的階段。此時居於都市、對友善農食、食農教育有興趣的消費者會主動到市集購買有機、本地生產的農產品,並積極參與合樸舉辦的食農工作坊及產地見學。透過恆常的活動參與,消費者會逐漸成為愛好者,但他們多半只停留在出錢,鮮有出力的部分。 「合樸2.0」則是培訓志願者的階段,不少愛好者對合樸擁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因此願意出錢出力,協助合樸舉辦活動。此時,志願者與合樸的關係不再只是建基於金錢上,而是密切協作、共同成長的顆伴。 到了「合樸3.0」,陳孟凱開始把重心放在培養樹合苑工作人員,深入內部工作,累積營運經驗,好讓有興趣發展農業的學徒能慢慢加入這個領域。四年後進入「合樸4.0」,他創立了樹合苑創生學院,推廣斜槓創業,吸引認同友善農食理念的城市在職人士,逐漸投身成為「農食職人」。合樸發展至今已到達「5.0」的階段。隨著台灣社會急速老齡化,陳孟凱發現長壽經濟的潛力,繼而推行了2^(10) 合作社經濟模式,讓「壯世代」與青年合作創業。這種跨世代的合作不僅為前者提供展開第二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青年亦可藉此獲得左右業務發展方向的自主權。 從「1.0」到「5.0」,這條地方創生之路確實走得不易,但陳孟凱仍抱著「勞而不苦」的心態繼續前行:「可以辛苦,但心要不苦。」相信這番寄語不只受用於創業人士,更能啟發在各行各業打拼的大家。 釣蝦場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在這個植物、陽光、風、水交替流動的空間,身心均感到寧靜,與外頭的喧鬧街道形成強烈的對比。坐落於台中中清路的樹合苑,前身為一座釣蝦場,透過巧妙的空間規劃,營造出一個「溫室」,培育出一個又一個城鄉創生新力軍。 合樸農學市集從2014年初開始進行樹合苑的空間規劃,利用大大小小的二手棧板、汽車零件來劃分及裝飾空間。透光的天花既能讓植物吸收充足的陽光,又能提供自然採光,減少能源消耗。這個約160坪的貨櫃鐵皮屋配備完善,包括樹池書坡、以可回收物料搭建的有機雞舍、符合食品安全級的加工廚房、提供課程及工作坊的藍染小屋和豆腐製作小教室、實踐2^(10) 合作社經濟的咖啡部落,以及位於天台的菜園。 陳孟凱盡力讓這個有機綠洲的每一個角落,均符合樸門永續設計的元素和原則,因此設計了「生態廁所」。生態廁所內設有糞尿分離的便器,在大便槽下放置稻殻木屑、含分解菌種,透過轉輪使其與糞便充分混合,發酵並分解成水蒸氣及二氧化碳排放。此舉不但節約用水,還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一舉兩得。 這種費盡心思的空間規劃讓每個角落都得到充分利用,能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小農之餘,更能讓消費者透過工作坊進入「生產」的世界,一同實踐簡樸永續的美好生活。 Reference: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763/fullpage
樹合苑:從木材工場、釣蝦場到綠建築的鬼斧神工
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隱藏著一個充滿希望、用力實踐樸門 (Permaculture) 永續生態的綠建築。它既是一個匯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地方,更是一個專注培養人材的空間。樹合苑的創立可謂是經歷多年耕耘才得到的成果。始於2007年的合樸農學市集,經歷了十六年的發展歷程,凝聚社群,才有信心建立一個讓顆伴們共同實踐成長的園地。創辦人陳孟凱博士深信,令人嚮往的美好生活需要眾人合作、交流、扶持,共同活出簡樸生活,於是將其命名為「合樸農學市集」。 一步一腳印:從1.0到5.0 由合樸到樹合苑,「一步一腳印」可謂其運營之道。陳孟凱把這十六年的進程分為五個階段,逐步強化城鄉之間的關連程度(關係人口),從而希望能為鄉村人口建立支持的網絡。在他看來,「合樸1.0」是以經營消費者及愛好者為主的階段。此時居於都市、對友善農食、食農教育有興趣的消費者會主動到市集購買有機、本地生產的農產品,並積極參與合樸舉辦的食農工作坊及產地見學。透過恆常的活動參與,消費者會逐漸成為愛好者,但他們多半只停留在出錢,鮮有出力的部分。 「合樸2.0」則是培訓志願者的階段,不少愛好者對合樸擁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因此願意出錢出力,協助合樸舉辦活動。此時,志願者與合樸的關係不再只是建基於金錢上,而是密切協作、共同成長的顆伴。 到了「合樸3.0」,陳孟凱開始把重心放在培養樹合苑工作人員,深入內部工作,累積營運經驗,好讓有興趣發展農業的學徒能慢慢加入這個領域。四年後進入「合樸4.0」,他創立了樹合苑創生學院,推廣斜槓創業,吸引認同友善農食理念的城市在職人士,逐漸投身成為「農食職人」。合樸發展至今已到達「5.0」的階段。隨著台灣社會急速老齡化,陳孟凱發現長壽經濟的潛力,繼而推行了2^(10) 合作社經濟模式,讓「壯世代」與青年合作創業。這種跨世代的合作不僅為前者提供展開第二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青年亦可藉此獲得左右業務發展方向的自主權。 從「1.0」到「5.0」,這條地方創生之路確實走得不易,但陳孟凱仍抱著「勞而不苦」的心態繼續前行:「可以辛苦,但心要不苦。」相信這番寄語不只受用於創業人士,更能啟發在各行各業打拼的大家。 釣蝦場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在這個植物、陽光、風、水交替流動的空間,身心均感到寧靜,與外頭的喧鬧街道形成強烈的對比。坐落於台中中清路的樹合苑,前身為一座釣蝦場,透過巧妙的空間規劃,營造出一個「溫室」,培育出一個又一個城鄉創生新力軍。 合樸農學市集從2014年初開始進行樹合苑的空間規劃,利用大大小小的二手棧板、汽車零件來劃分及裝飾空間。透光的天花既能讓植物吸收充足的陽光,又能提供自然採光,減少能源消耗。這個約160坪的貨櫃鐵皮屋配備完善,包括樹池書坡、以可回收物料搭建的有機雞舍、符合食品安全級的加工廚房、提供課程及工作坊的藍染小屋和豆腐製作小教室、實踐2^(10) 合作社經濟的咖啡部落,以及位於天台的菜園。 陳孟凱盡力讓這個有機綠洲的每一個角落,均符合樸門永續設計的元素和原則,因此設計了「生態廁所」。生態廁所內設有糞尿分離的便器,在大便槽下放置稻殻木屑、含分解菌種,透過轉輪使其與糞便充分混合,發酵並分解成水蒸氣及二氧化碳排放。此舉不但節約用水,還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一舉兩得。 這種費盡心思的空間規劃讓每個角落都得到充分利用,能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小農之餘,更能讓消費者透過工作坊進入「生產」的世界,一同實踐簡樸永續的美好生活。 Reference: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763/full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