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男”Russell的故事

6年前,年屆30的江鋕亮(Russel)來到一個年齡關口,原本在IT業做分析員的他開始思考人生的轉變,由於一直對農業感興趣,Russel決定放下工作,探索種植之路。他之後去台灣的不同農場當了3個月義工,返來香港後試驗休閒農場,但發現好多問題和難處,遂又去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進修一年制可持續農業及糧食安全碩士課程。

2017年Russel畢業返來,回到自己出生成長的屯門。基於可持續的理念,因地制宜,他利用已經閒置的祖屋資源,開始學習、實驗種菇。“並不是喜歡吃菇才去種菇,而是這個地方適合種”。由把800平方呎的小屋改造成菇房,到設計製造照明、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智能調節系統,Russel都親力親為,在不斷嘗試中積累經驗。

Russel種的主要是蠔菇(平菇),有牡丹菇、榆黃菇、鳳尾菇三個品種,這類菇不挑食、易養。雖然商業價值有限(鮮菇每100克只賣10-20元),但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膳食纖維和氨基酸,能提高免疫力。而且Russel選用咖啡渣和木碎,而不是傳統的棉籽殼來培育,令菇發育更佳、提高蛋白質。生產所需的咖啡渣由環保社企“綠行俠”免費提供,每月可處理800-1000公斤,木碎來自環保署,做到資源回收再利用,可以說Russel的種菇事業促進了本地低碳農業的發展。

由堆肥撈料到菇包培植出菇,整個過程需約60天,設計產能是每天可出10公斤菇,但是受天氣及蟲害等外在因素影響,每天新鮮菇的產量只得3公斤。若天氣酷熱,菇房的收成會很差,雖然在菇房裡開冷氣可以為菌菇降溫,使其保持在15-25攝氏度,這是理想的種植溫度,但是Russel堅持不用空調,不願以消耗能源的方式來換取高產量。他每日頂著高溫製作菇包,即使汗濕透衣,也只會開風扇。在環保上不妥協,這就是Russel種菇的純粹態度。

Russel的菇場每月可生產200公斤蠔菇,除新鮮發售外,還製成乾蠔菇和菇粉,取名“香城遺菇(Urban Mushroom)”,頗有意蘊,但是由於取得有機認證有困難,加上成本高,“香城遺菇” 的銷售渠道和市場相對狹窄,未能在有機農墟擺檔,只能靠一些分銷點售賣。Russel現在仍未做到完全收支平衡,但是由於家庭負擔較輕、對物質要求低,加上還有一些儲蓄,他不擔心未來的發展。而且他也開始一些多元化的嘗試,比如種植香草、製造“黑胡椒菇面”等

儘管在種菇的過程中,Russel也會有感到累、苦惱、甚至壓抑的時候,但是他仍然享受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四年前決定開菇場,就是我當時認為最好的決定”。因為在種菇這件事中找到了意義,Russel選擇了這個價值,順其自然、堅持下去,同時也“讓香港人嘗到新鮮有機菇菌”。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